4月16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牵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人工光合成”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基础科学中心”)启动会举行。
该基础科学中心由大连化物所牵头,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参与,是我国人工光合成领域的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中科院院士、基金委化学部主任杨学明,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大连市副市长张志宏等参加会议。
基金委、中科院、大连市和依托单位相关负责人分别致开幕词。他们表示,人工光合成研究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圣杯式”难题,正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在当前社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下,基础科学中心的启动契合我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科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灿代表基础科学中心团队做了工作汇报,详细介绍了基础科学中心的实施计划,分别从科学中心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与目标、基础科学中心管理和运行模式等方面与现场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启动会上,张涛、高瑞平、杨学明、李灿等共同启动了基础科学中心并为其揭牌。
基础科学中心聘请中科院院士佟振合、匡廷云担任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聘请中科院院士邹志刚、赵进才、孙世刚、方维海、赵进东,中国工程院院士付贤智等20人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此外,聘请8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组成国际顾问委员会并成为基础科学中心的国际合作团队。
中科院院士、理化所研究员吴骊珠代表项目团队发言,表示基础科学中心将瞄准人工光合成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挑战,紧密合作,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匡廷云作总结发言,表示在当前我国面临“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人工光合成的基础科学研究显得迫切而重要,同时也面临很大挑战,我国自然光合作用研究具有很好的基础,通过在结构和功能上仿习自然光合作用过程,必将为人工光合成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子。
学术报告环节,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0位青年科学家受邀作为基础科学中心的合作团队,围绕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二氧化碳还原制化学品、自然光合作用体系的微观机制、人工光合成的原位动态表征等人工光合成领域的重要方面做了报告,并与参会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此次启动会和学术论坛还设置了视频直播。与会专家、项目团队成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主要研究人员等共400余人参加会议。